不过,朱元璋向来心思缜密,若有此意图,也在情理之中。
朱标在世时,朱元璋曾要求朱标对其贵妃行母亲之礼。
朱标不从,朱元璋为此还追打过他。
吕氏早在皇帝的旨意下成为正室,又抚养了他十多年。
虽然不是亲生母亲,但这母子之礼却推脱不得。
杨士奇接着说道:
“若是殿下依旧住在东宫,未曾迁出,恐怕如今已酿成大错,难以挽回。”
“归根结底,殿下年纪尚小,还未行冠礼。”
“吕妃娘娘身为长辈,若有意陷害一个孩子,那真是轻而易举。”
“即便殿下已是吴王,并被陛下指定为未来大明帝国的继承者,但终究还是要遵循一个‘孝’字。”
“孝重于天!”
杨士奇的声音短促而坚定:“对方一旦高举‘孝’的大旗,殿下便毫无反击之力,连招架都难。”
他饱读诗书,对儒家礼教熟稔于心。
但正是这份理解,让他深知其威严。
朱允熥忽然想起那位在靖难之役中坚守济南的铁铉。
此人凭借城墙上悬挂朱元璋画像、摆满朱元璋神位,令十几万燕军不敢开炮攻城,最终保住了济南。
在后人看来,这极为荒诞。
两军对阵,怎会因一幅画像就停止炮击?
但在当时的人眼中,这是理所当然。
毕竟,那时孝高于一切!
谁也不敢背上不孝的罪名!
更何况朱允熥至今未行成人之礼。
放在现代,他还是未成年人,吕氏作为监护人,完全可以替他做主。
他反而无法自主。
虽然时代有所不同。
但他毕竟是皇帝亲自册封的吴王,即便十四五岁,也有权决定很多事情。
但如果吕氏亲自出面,同样可以为年幼的他做主,他甚至无力反驳!
母亲为十四五岁的儿子做主,天经地义!
母亲若要害自己的儿子,有太多方式!
“陛下出身贫苦,少年时便失去双亲。”
“所以对骨肉之情格外珍视。”
“殿下与献王争斗,纵使胜过他百次,也无法将他彻底扳倒。”
“陛下不会答应。”
“他终究也是前太子的儿子。”
“只要献王和吕妃存在一天,他们与殿下之间的夺嫡之仇,便永远无法化解。”
“他们始终会是殿下最棘手的对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