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有一个办法,就是在军中实行双主管制度。”朱允熥缓缓说道。
朱元璋微微蹙眉道:“如今的五军都督府,已设有左右都督,以此来分散权力,保持平衡。”
“大将在外领军,必要时,朝廷也会派遣监军监督。”
“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,并无特别之处。”
“不过,监军对军事并不了解,有时反而会牵制将领,导致战局恶化。”
“你的这个办法,又有什么新意呢?”
朱允熥解释道:“我所说的双主管制度,要深入到基层,直至百户级别。”
这是后世的成功经验,基于连队设立,恰好对应百户这一层级。
老朱吃了一惊,说道:“不行,军队作战,首要的是令行禁止,权力必须集中于一人。”
“上面有个监军,打仗时已经多有约束,但影响尚在可控范围之内。”
“若再深入下去,就会形成双重指挥,士兵们不知该听谁的命令了。”
朱允熥摇头道:“虽然是双主管,但各自职责分明,互不影响,并不会形成双重指挥。”
“其中一个主管,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、指挥和训练,士兵听他调度。”
“另一位则侧重于监控将士的思想动态,进行纪律检查以及人事安排、将领任命前的考核等事务。”
“如此就能很好地掌控军队。”
“千户以上的级别,再增设参谋,负责制定作战计划。”
“特别重要的事项,由多人共同决定。”
“若是军情紧急,负责指挥的人可以即时决断,事后汇报。”
“因为有双主管及参谋等多人共同决策,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互相配合。”
“既能防止将领长期统领一军而导致专权,又避免出现‘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’的情况。”
他仔细整理话语,将此方法详细解说了一遍。
老朱起初眉头紧锁,渐渐舒展开来,最终满面惊讶。
“好!好!好!”
听完朱允熥的话后,朱元璋连连夸赞。
“熥儿,这般精妙的主意,你是如何想到的呢?”
凭朱元璋的见识,自然明白,若按此法施行,虽不能彻底根除武将专权、尾大不掉的问题,但已极为接近。往后武将专权的风险,能降到最低。
那个负责监督军队思想动态、执行纪律检查并参与人事调配之人,在某种意义上,可视为常驻的“文官”或“监军”,但又与传统意义上的不同。
同属军方部署,彼此却不互相牵制,且成为常规,形成制度。
由此,武将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。
这个方法看似简单,实则极为巧妙。
若朱允熥不是自己的孙子,而是某个大学问家,朱元璋恐怕都要当场拜服了。
他自己也曾为此绞尽脑汁,却始终未能想出良策,如今被朱允熥轻轻一句话点破。